顯示具有 Prototyp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Prototype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

從Programmer角度來談談User story

前言
User story在HCI領域裡面是一個再基礎不過的理論, 以往Programmer都是在開發大型軟體, 強調技術, 演算法, 效能等等, 關於客戶的使用是給了PM, or UI設計師, 或者根本沒有處理. 近年來APP崛起, & 各種Framework蓬勃發展下, 小團隊or單人開發整個Application產品的情況衝擊了工程師原本的生態圈, 你開始慌亂UX, 亂拉UI設計, 路上找Target User, 結果人家三秒就刪掉你的APP, 是因為你少了一塊拼圖 User story....

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因為大多是鬼,所以才會是鬼島

最近在一直在Follow Ben翟本喬的FB,在Ben離開Google回來台灣之後,不定期性的會在他的塗鴉牆po一些心得 。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
Ben以前Google同事對他說: 
翟兄,看你最近發文都是以GOOGLE 為標,一下是“第一課”,“最後一課”,“第 i 課“,連一局橋牌都要掛個“在GOOGLE”,看來您老兄很是懷念在GOOGLE的日子。最近許多前二年從GOOLGE出去老同事最近都“回流了,如 朱烩灿 吴军 都回來一陣子了,我看您這陣子寫文很享受掛著GOOGLE的商標,您老就乾脆回GOOGLE來算了吧,和ALAN發個EMAIL,應不是啥難事。否則領著台達電的薪水,還頂著GOOGLE的光環寫文,多彆扭。
Ben是這樣回答的 :
正是因為不在 Google, 才能寫 Google 的事, 否則違反 Google 的員工守則. 而且現在的 Google 和以前的也不一樣了, 等我寫 "我離開 Google 的原因" 你就知道了. 如果我是為了 "頂著GOOGLE的光環寫文", 那我早在三年前就做了. 我是為了希望把一些好的作法帶給台灣的產業界. 如果我在 Google 說這些話, 別人只會說我站在高處說風涼話, 不知民間疾苦, 說那些做法不適用於台灣產業界. 我一定要自己和我的聽眾站在同一個環境裡, 才能證明這些事情是台灣也做得到的. 

台灣是充滿許多困難,能源困難,市場困難,政治困難,媒體困難,階級對立困難,族繁不及備載.問題是很多,每個又環環相扣,非一時半刻可以解決,解決的聲音很少,似乎是留下來的等死,或者走出去。

但是問題還是沒解決,只是繼續拖下去

沒有勇氣面對問題,只是抱怨一大堆,這是現在社會的瓶頸.可是問題永遠都在,這個土地上的人終究還是要面對,出去的也還是會回來,結果也是一樣.

Ben給了一個很好的示範,他親自回來了,親自跳進來處理產業問題,他一定遇到很多挫折,產業還是不斷重蹈覆測,他一時也不能力挽狂瀾,可是他很清楚得這麼做,一點一滴會慢慢改變.這才是現在每一個台灣人所需要的態度,大家是命運共同體,悲劇發生了你一定也會被影響你也有責任.

其實台灣還有一群努力的人,你也常常聽到看到,不需要蒙蔽自己的身心,一同加入他們,為這個土地上種種的美好出一份心力.

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

軟體思維

想走在科技前端
得創造價值,並非只是一昧製造然後賣出

電子產品的故事很棒的詮釋了電子產品商的陰謀 , 人們覺得iphone很完美很賺錢,是一個絕佳的電子產品,但只能僅僅看到表面上的價值,非常膚淺的認為"賣智慧型手機"會賺大錢,所以一窩蜂生產一堆低階垃圾產品,然後消費者就開始有好多隻智慧型手機,前一隻還沒用壞,就去買一支新版的 (以前的Nokia模式再次複製而已) 說穿了 ,沒有這麼多智慧型手機世界會變得更糟嗎? 大家還是可以用Nokia用的很爽,智慧型手機是有它的價值,但那不是單單就螢幕,外型,輕薄等  很粗糙的概念而已 ,是一個硬體中所帶來的眾多APP可以幫使用者解決多少需求

世界上的垃圾已經夠多了
別浪費你的才智去生產更多垃圾
別用硬體思維去生產更多硬體

在科技進步下,只有軟體才能夠將產品價值倍數化的,該想的是"只需要一個硬體,然後利用更多軟體來幫你解決生活中的需求", 而且不是要"賣軟體",而是解決需求創造價值. 只是在台灣你能看到的企業說要發展軟體要發展雲端, 也不過只是"藉由軟體賣更多硬體"賺硬體的錢, 上一輩產業已經從硬體思維,完全突變成腦結石,整個產業結構已經轉換不過來,就像一個盲點,永遠看不到那些軟體公司的核心價值,只看到他們那百分之一所賣出去的硬體產品,

別要想說這個硬體有甚麼限制
而是想說你的軟體能解決甚麼

一開始就要能夠拋棄硬體的限制,然後懂得觀察產業的需求變化,並隨之更新改變,如果是硬體產品跟不上市場需求,使用者也不可能更新,只好再買新的一款,可是軟體可以無痛升級,當大家都要APP有社交功能,就推出新版,自動更新

地球村的概念大家都知道,資訊變化也是瞬息萬變,想把你的產品行銷到全世界,你得用軟體思維,不斷變化和更新,才有辦法贏得使用者的青睞

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

年輕人的風險


誰都想要避開風險
殊不知最小風險的背後才是最大的風險

上一輩苦過來的長輩,很顯然為了小孩著想,所以會建議說"去考公務員"吧,尤其是經過幾次的經濟蕭條之後的家長,認為公職是最近乎完美的工作,就像小孩只要認真讀書,其他的都幫小孩安排好.如果說一流名校的學習跟最後考公職一點關係都沒有,那為何要這樣迂迴繞路?所有家長也是第一次當父母,他們正在學習怎麼教小孩,這樣的答案只能參考,已經20歲以上的你,應該自己判斷,為自己未來負責.

職崖規劃都是"金錢最大化風險最小化",創業不說,小公司說不穩,大公司不可能讓你待一輩子,公家機關?如果把台灣政府當成一間公司來看,一間負債21兆的企業,還有甚麼信用可言!?在非常年輕的時候,不應當把一個月幾萬塊當作是風險的一切.要追求的應該是財富最大化,財富不純然指實際金錢,是你所擁有的一切,包括你自身的技能和知識,

一份穩定的工作,是惡魔的第一個計畫
安逸的生活,就是墮落的開始

"窮人賺錢,富人賺時間",只要用一筆小錢就買下你自身所有的價值,這是最聰明的交易,然後你就開始進入被錢追的無窮迴圈.一份穩定的薪水,足夠將你關在安逸的牢籠裡到死,然後也牽制了你的下一代,富人恆富,窮人恆窮,這才是資本主義的隱形陰謀

年輕人最大的風險就是安逸的想法
會讓你加速步入死亡

一定有個機會,可以讓你創造階級流動,你天生擁有一個籌碼,可以把風險縮小,小到你可以成功,那就是年輕 , 時間才能承擔風險並且避開,所以才有些叛逆因子的創業家,透過實戰追求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來幫助他們克服風險.這一切都不是那微薄的一萬兩萬可以買到的,常常看到很多年輕人為了多那幾千塊,把時間都奉獻給工作,只是為了可以多買一些名牌吃一些大餐,或者妄想存錢去買天龍國房子.這一點舒適反而造成停止成長,永遠在原地跟錢打轉,

少一點錢換多一點時間,可以讓你去充實自己,
或者選擇創業,進入百分百都在成長衝刺的階段

"年輕人不要急著買房結婚",20多歲就已經把自己關在10坪大的空間裡面時,其實也已經離死不遠了,更別說期望下一代了



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

你的完美圈圈


要求功能,完美,甚麼都要提供
最後被限制在自己的背景知識裡面,永遠走不出來

這樣情況在工程師身上比較常見,尤其在一個全部都是工程師的團隊裡面,每個人東加一點西加一點功能,最後甚麼都做不出來,或者產出四不像的怪物.事實上你不代表所有使用者,你永遠只能想像,可是這樣的想像最怕的是走入無窮迴圈,因為知識背景固執甚麼都要做,因為知識背景認為這是使用者一定需要的,因為總是自己想或者與自己相似的人討論,所以你總是覺得idea是完美無缺的

這是一個很致命的癥結點,最後發現永遠做不完,然後就放棄了.回到原點想想初衷是好的,但最後怎麼讓idea變成一頭怪物?我相信你也徵詢過很多的人意見,也有好有壞的建議,但你總是沒聽進去還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東西.堅持是一定要的,別人說的也不一定對.所以最好方式就是盡快放到市場驗證.你需要的是快速的prototype產品.

問題是想法這麼多,怎樣都無法"加速"?

UIGathering的Founder李毓修建議過,列出所有的idea,然後挑出能表現核心價值的三個,開始動手.三是籠統的量詞,白話一點就是"找出那些CP值最高的目標" 做出來.然後就丟到市場驗證,記得要附上意見回覆的方式,越簡單越好.最好程式裡面會追蹤bug然後回報給你

軟體產品的絕佳優勢,是可以無痛更新升級
這是很低再次嘗試成本,使用者會更願意給你二次機會

硬體產品使用者買了就一拍兩瞪眼,賣出去了有問題,使用者不可能再掏錢購買再版,而退貨換貨的方式成本太龐大,只有大公司為了名譽才會燒錢了事.(更何況產太多硬體很浪費資源)建議軟體開發時程最好1-2個月內完成,就直接發布.尤其是APP開發,第一個月雛形,第二個月產品上架.市場是70億之大,當你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feedback之後,那種感動會更加趨使你的團隊進一步去把產品完美化,這樣的方式勝過於永遠做不完的低氣壓.可以再進步再更新,但是不能第一步就遲遲都跨不出去.

市場驗證是必經的路,既然別人的話都聽不進去,那就盡早證明你是天才
不然只會永遠陷在自我的完美圈圈


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

放棄



"成功只有一條路一個選擇,但放棄有千萬個藉口和理由"


這也是為什麼成功這麼的艱難,一切端看於你所付出的代價.生活環境這麼繁雜,瑣碎的事情一點一滴的消磨你的鬥志.儘管很多事情都跟你下做的完全不相關.卻時時刻刻挑戰你的耐性.請深刻記得,在你成功以前都算是失敗;失敗並不可恥,可悲的是你放棄了.創業常聽到的case:夥伴離開你,進度遇到瓶頸,家人質疑你,好像全世界都跟你作對一樣!就算如此你更要繼續走下去;真正可怕的不是外在的阻力,是自己的心魔.當你放棄的時候,才真的是甚麼都沒有了

導致想放棄的念頭,不完全都是令人難受挫敗的,這樣的情況可以越挫越勇.最可怕的是安逸的想法;這是創業的慢性自殺.就像很難自我查覺的慢性病;漸漸地癱瘓你所有的動力.這些可以是:一份年薪百萬的工作等你,可以是"做到這裡就好"的一個期限,或者多點時間可以休息玩樂.總之放棄了,生活還是可以過,或許過得更好.面對這樣的情況,其實沒有任方法可以拯救你了.因為你已經不敢勇與挑戰,再造與創新.並且安逸變成你的負擔,可能是家庭,年紀或者你早已經和市場脫節.回不去了



"請把握現在;年輕的自己"


一定有一些過程是需到大量的代價才能度過,正是無價的時間.要好好把握現在並且好好規劃;不是說當下衝出去創業,而是好好的做好準備,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.沒有夥伴的人開始找夥伴,缺乏技術就開始學習,缺乏人脈和資金,那些一天到晚辦不完的Mixer,Demo show等..快去報名.心裡保持著夢想和理想,這是你最大的本錢


我不單單只是說創業,也是做事情的態度
千萬不要為目標設限,否則永遠都走不出去

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

夥伴


"別要問別人有否把你當夥伴,你有把別人當夥伴嗎?"

當聽到有人抱怨夥伴的問題時,我都很想反問;你也是好夥伴嗎?每一個階段不免都會有與他人合作的情況.尤其是賞罰比較沒這麼明確性的團隊中,很常有許多問題.小從課程作業,大到創業團隊.團隊人一多,自然遇到的問題也更多

人數多的團隊,在溝通和分配工作上很容易就會漏掉一兩個人,沒事做或者消失.這時候就會有人抱怨,但只會跟做事的人抗議,這種毫無意義的生氣,能否轉嫁成去把當事人揪出來,然後好好地跟他溝通?肯提出的人還算是好事(雖然很吵),另一種默默不作聲的,繼續把工作完成就結束離開的人.才是最大問題的人.的確事情很多已經夠忙,還要花時間去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是更頭大沒錯.可是這樣的態度顯然已經不把人當作夥伴,而是一個獨行俠.而這樣的人會很不幸的永遠找不到夥伴,然後認為自己都是被別人捨棄,永遠孤單的做事下去(更甚者會怨天尤人,或者變得很自大).

"你要更誠懇積極去與夥伴相處"

夥伴有問題你正應當跳出來,好好的了解情況並且一起解決.團隊合作中最花時間的是與人相處.在你們要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之前,得先摸清楚互相的基本情況和個性.才有辦法分工和討論.夥伴不會的可以教,都沒有人懂可以一起學.我見過因為對方不會就捨棄.捨棄是一件很糟糕的觀念,要想像當你被一個人完完全全放棄時,而這個人又是你的夥伴,這是怎麼樣的感受?

"很多問題都是誤會所造成的"


平時和好朋友說話都很容易有誤會產生了,更何況剛認識的夥伴.太常見到溝通不足的重大誤會而導致無意義的吵架.吵架還算是好的,至少把想法勇敢說出來可以好好解決.可是如果埋在心裡,然後各自為政.這團隊最後是沒辦法做出甚麼有價值的東西.我常常鼓勵有意見就說出來,最好打一架凡事都解決.好的夥伴有意見上的衝突就該盡力說服對方,或者被對方說服.團隊一定要有一個共識與方針才走的下去.

創業的路更加艱辛,一路上夥伴必然一換再換.我聽過群聯電子潘建成建議過創業團隊人數,1個人太孤單,2是偶數無法做決策,3個人太少,4是偶數,5個人剛剛好,6是偶數,7個人會有派系.我是覺得能找到5個夥伴也算不容易,但你一定需要夥伴,找的夥伴一定要坦誠相見,最好祖宗18代都相識(不是打招呼XD).儘管走了也要自我檢討問題在哪,然後繼續努力在找下一個

夥伴隨處都是,不能隨意放棄任何一個可能
與人相處本來就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東西

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我們的一小步 您的一大步

即使那一小步,只僅僅是更前端的團隊育成
能親自看到創業的種子可以就此發芽,是一種無比的感動

今天是AppUniverz的第一屆團隊計畫-Uno10 MediQ輕鬆排-EzQueue團隊服務正式上線,這是自從在2012-1月3日Uno Demo Show之後,他們真正踏入市場,勇敢的接受現實中的挑戰,走向再造創新的下一個進步

踏出這一小步,就會有陸陸續續的下一步
但是這一小步,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準備

回到AppUniverz自身的初衷來看,沒有太多豐富的創業經驗和足夠的資源,一點一滴的成果都是由自身開始創造;幫助有興趣的學生或者創業家找到夥伴,給予一個2個月期限的環境開始衝刺,專案組提供技術上的支援,設立課程進行基本的創業概念說明,找來創業豐富經驗的Mentor指導.最後就是Demo show的舞台,和真正創業的下一大步

"每一小步都是從一個人開始"

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和心力,去從單單一個人開始育成 育成團隊,育成產品雛形,最後才能育成創業.如果這一個人沒有踏出這第一步,後面的理想都是空談.可是在台灣的環境,我們都深知創新創業的艱難,這個根源是從單一人開始的.讓你永遠不敢踏出那一小步.所以我們從非常早期的從一個人甚至一個學生開始,給予一點一滴的幫助.讓他找到夥伴,找到目標,見識到以往看不到的視野,僅僅是很微小的一步.也有可能5年10年內都看不到成果,我們還是做了

"還不足夠可以預期,但是可以努力和改進"

創業就是如此,永遠不知道會甚麼時候遇到Pivot.AppUniverz  也是一種創業,KPI看的是有多少人走進來,多少團隊走出去.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,但成果會是未來創業家的一大步.

"勇敢踏出您的第一步吧"

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想法,但別要只是侷限在"想想"而已.站出來!!這個世界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了.請喚醒心中那頭野獸.如果這一小步你需要更多的幫助和鼓勵,可以找AppUniverz ,當然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著名的育成環境.比如說App Work or TMI台灣創意工廠 -相信他們有更加優秀的指導和的豐富資源.

無論你選擇甚麼,就好好地踏出這一步吧

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

追逐 自我


總是要追逐那唯一的目標 : 自我
別要去追逐那不屬於你的世界 : 他人


學生,是生命中有最好機會去學習和成長的一個階段,雖然學習,是一輩子的事情,但能夠心無旁鶩的學習成長,以及擁有最好的記憶力時期,確實也只有學生時代有這樣的機會

在網路和科技普及之下,資訊管道多元化與無限性,很容易造成有許多想追求的目標,過多的選擇加上自我認知不夠,往往盲目著追求當下社會潮流而迷失自我.我不能說看的很多,但是在校園周遭,以及AppUniverz這幾屆團隊計畫裡面的招收到的學生性向來看.給我一個感覺-

"學生甚麼都想學,但最後什麼也都學不好"

因為APP火熱就一股腦栽進來,完全無程式設計背景的學生表示有很多很棒的idea,只差透過APP實作,因此要來學APP開發.或者程式開發人員覺得自己所學已經很足夠,想試試跨足管理,設計領域.但在2個月的團隊合作期間,每個人還是回去做自己原本的專業,而且也不見得做得很好.大部分的學生,都是2個月過後,還是回到原本自己該做的崗位.

雖然我們有很多機會&管道可以接觸到許多領域的資源,但是要跨過去學習並且成為眼中那些令人羨慕的成果,是需要許多代價的,自己長年所學的專業,都未能到達這樣程度,為什麼可以認定臨時跨步過去做的,就敢期望成為成功的那一個?是因為學生時間很多,所以就可以任意嘗試嗎?


"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公平,唯一公平的是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"

常常一些同學今天問我"我想要做這個",過沒幾天又跑來跟我說"我想做另一個",常常沒法好好專心的做好一件事情,心智很不堅定.最怕的是大學4年花了很多時間去參加很多活動,但最後沒有任何學到任何東西,也沒真正玩到甚麼,畢業後不知道自己要幹甚麼.所以就去唸研究所.更甚者碩士畢業後不知道幹嘛,就繼續念博士.

過一天算一天是一件很可怕的想法
能不能好好規劃往後10年的目標呢?

與其每一天醒來只是在追逐別人的話,和市場的潮流,不如坐在床上,好好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甚麼,就這樣放任自己一天,一個月去思考,花一個月來走好你未來10年的路,10年後不會後悔的感謝現在的自己不是更值得嗎?

"疑惑的時候,就回到原點吧"